工研院談智慧電網 軟體研發要加緊腳步
【文/鄭盈芷】2010/10/14 下午 12:56:35
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表示,目前國內談智慧電網主要聚焦在基礎建設,但網路整合系統才是困難所在,未來智慧電網建置後,必定需要一個資訊處理中心處理龐大的資訊流量,舉凡各種數據都必須要靠軟體做自動化分析與處理,可以預見軟體開發的需求將會大增。
能源局日前宣佈今年9月起於台北及新竹地區換裝300戶家庭智慧電表,作為低壓AMI(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)佈建的示範系統。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電控與感測技術組組長何無忌透露,家庭智慧電表差不多建置完畢了,目前已在進行各種測試,由於智慧電表牽涉許多環節,例如電源線除了窄頻外,也加入寬頻測試,窄頻未來可能會面對頻寬問題,也會受距離限制影響資料與電能傳輸效能,但寬頻同樣也要面對頻寬問題,包括能源輸出、傳導與通訊、承載資料量大,這其中都有許多需要克服的狀況,希望透過測試示範計畫,先把問題都抓出來並解決,日後台電建置時就不至於兵荒馬亂。
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表示,目前示範計畫的智慧電表採國內廠商玖鼎電力、士林電機、大同和中興電工。智慧電網涉及軟、硬體整合,目前在基礎設備、電表建置,是由工研院負責,相關軟體則由工研院與資策會共同研發。
何無忌表示,目前後端系統採用國外廠商eMeter的軟體,台灣主要強項在ICT硬體,但資訊軟體系統則稍嫌落後,他強調,未來大範圍佈建電網時,初步必須面臨資料量不穩定和用電量不固定的狀況,因為依據生活型態與用電習慣,用電時間與離峰、尖峰的用電量很難掌控;除了電力傳輸問題,同時還要處理資訊傳輸,不論資訊量大或小,都必須同時且即時進行傳輸,否則得到的資料就會有謬誤,無法分析用電型態。
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指出,目前國內談智慧電網主要聚焦在基礎建設,但網路整合系統才是困難所在,未來智慧電網建置後,必定需要一個資訊處理中心處理龐大的資訊流量,舉凡各種數據都必須要靠軟體做自動化分析與處理,同時還要兼顧軟體驅動能與硬體晶片的結合,可以預見軟體開發的需求將會增加;他舉例說明,目前示範計畫對於電表精準度的誤差值就要求控制在千分之五,否則未來實際上路後,若實際用電與電表顯示落差過大,就會造成使用者困擾,而電量測量部份必須依賴軟硬體相互配合,因此國內軟體開發進度要趕緊趕上。
台電綜合研究所電力研究室主任楊金石表示,目前台電已開始籌備高壓AMI佈建,由於高壓用戶只有23,000戶,目標明確,建置相對容易;但低壓用戶達1,200萬戶,目標分散,這種大量分散式電源、網路建置挑戰性高,佈建成本也相當驚人,台電目前已成立智慧電網工作小組與策略小組,針對智慧電網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後續配套研擬對策。
國科會能源國家型計畫智慧電網與讀表子項召集人林法正認為,台灣目前電價結構不完善,導致台電虧損連連,為了使智慧電網能順利佈建,國科會將透過研發關鍵技術從旁協助台電。
經濟部能源局副組長李君禮表示,能源局明年將會選擇不同地區再佈建300戶低壓智慧電表,後年也計劃繼續佈建300戶,希望能做到1,000戶的低壓AMI示範計畫。
更多新聞
.【趨勢】 疫情衝擊經濟 反彈看兩大重點.【趨勢】 逐步解放藥局人力 北市口罩機陸續登場.【趨勢】 SparkLabs Taipei 走向全球市場.【趨勢】 庫幣助力合規加密貨幣 取得傳產金融認同.【趨勢】 愛立信公布報告 2030年十大消費者趨勢.【趨勢】 遠東百貨轉型 推5大數位體驗.【趨勢】 擁抱AI與區塊鏈 台灣經濟關鍵.【趨勢】 鎖定三大主題 2019 台灣醫療科技展吸睛.【趨勢】 MIC展望2020年 技術呈指數型成長.【趨勢】 政大金融科技中心攜手MIC 打造「開放金融創新實